保定钟楼有哪些文物遗存?
钟楼大钟
保定钟楼里的大钟铸成于金大定二十一年(1181年),据《中国名胜词典》:该钟早于西安钟楼大钟203年,早于北京大钟寺钟王552年。大钟悬于二层楼上,高2.55米,门径2米,唇厚17厘米,重约8吨。大钟造型庄重,比例科学,选料考究,以生铁为原料,采用中国传统工艺——无模铸造法浇铸而成。钟钮蒲牢,紧啃钟首。钟体宏大,设钟带三层,每层设八个开光窗,第一层窗内铸有阳文楷书“皇帝万岁重臣千秋”。第二层窗内记载着金国重臣名讳和铸钟时间,第一行:武略将军观察与宫大达;第二行:定远大将军同知完颜豪;第三行:镇国将军顺天节度使;第四行:驸马都尉唐括贡;第五行:吴国公(下泐);第六行:大定廿一年岁辛丑辰日;第七行:丙子日戊子时钟成。第三层钟带内铸有座式佛像32尊。钟体下部是按方位排列的八卦纹。底部由重弧纹将钟口分为八瓣。钟身共有佛像176尊,乳钉纹136颗及其它纹饰,文化内涵丰富,在钟文化史上独树一帜。
大钟的顶部设有八个洞眼,是为铸钟时不致于使钟体破裂,还可以起到共鸣的作用,不仅能使钟声好听,而且使钟声宏远,回首悠长。大钟上下可发出不同的声音,能从声音中分辨多种音符,音波起伏,尾音长达五分钟之久。说明当时古人对铸造学、声学掌握已有较高的水平。
钟楼碑碣
保定钟楼存有一碑碣,碑首刻“万古流芳”,碑刻楷书“郡守罗公重建”,此碑应是重建,郡守罗公指的是奉天监生出身的时任保定知府罗纶。
保定钟楼有什么历史文化?
名字由来
保定钟楼在历史上曾经有三个名字:宣德楼、干云楼和鸣霜楼。宣德楼,因建于明宣德年间而得名,宣德即明代宣德皇帝的年号。干云楼,来自于干云,是高入云霄之意。
鸣霜楼,有一个有趣的传说,即保定知府罗纶命马呈图对钟楼再次翻修,修好后准备更名以示其德。一天罗纶围着钟楼转,只听钟声一响,楼旁老树上的霜雪随声震落一层,钟再响霜又落一层,“鸣霜楼”脱口而出。实际上鸣霜则来源于“霜钟”,意为钟声,鸣霜指的是清晨寒霜漫天、有钟声长鸣。《山海经山经》中提到“(山)有九钟雁,是知霜鸣。”用鸣霜楼来命名钟楼,意境优美又突出了钟楼的功能性。
钟鼓楼文化
汉代已有“天明击鼓催人起,入夜鸣钟催人息”的“晨鼓暮钟”制度。
唐代,这一制度便颠倒了过来,变成了人们常说的“晨钟暮鼓”,即早晨敲钟傍晚敲鼓。
宋代,钟鼓楼在城市中有了明确的定制,成为古代城市的市政建筑或者标志建筑。城市中的钟鼓楼由于起报警和报时作用,所以大多是设置在城市中心,坐北朝南,东钟西鼓对峙排列。因钟鼓楼作为公共性楼阁建筑,多为两层,三层以上建筑较少。钟鼓楼还兼具政治象征、军事指挥等功能,是城内外除佛塔以外的制高点。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,有官署、寺庙和居民区,因此钟楼和鼓楼附近也就成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,形成市场。